論壇風格切換切換到寬版
  • 4542閱讀
  • 1回復

[佛學/佛教知識][佛學]佛教法具:拂子(兼論刀劍) [復制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離線巫鴉子
 

只看樓主 倒序閱讀 使用道具 主樓  發表于: 2011-06-20
關鍵詞︰ 佛教法具
拂子(梵語 vyajana),又稱拂塵、麈尾,驅趕蚊蟲的工具。《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解釋拂塵由來:

緣在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時諸苾芻為蚊蟲所食,身體患蛘,爬搔不息。俗人見時,問言聖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聖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許。」廣說如前,乃至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畜拂蚊子物。」是時,六眾聞佛許已,便以眾寶作柄,用犛牛尾而為其拂。俗人既見,廣說如前,乃至佛言:「有其五種袪蚊子物,一者撚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用細裂疊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樹枝梢。若用寶物,得惡作罪。」(CBETA, T24, no. 1451, p. 229, b7-16)

佛教傳入中國的魏晉時代,清談人士也多手持麈尾,除了驅蟲的實際效用,可能也兼有標明社會地位之意味,因為那時有閒情逸致談玄說裡者,以貴族居多。後拂塵轉為佛家之莊嚴具,禪門諸師就經常使用拂子點化學眾(敲頭打人用 XD)。僧侶手持拂子上堂說法,謂之「秉拂」《佛光大辭典》:「次第執行秉拂之職務者,有前堂首座、後堂首座、東藏主,西藏主、書記等,稱為秉拂五頭首;為秉拂者作侍者之人,稱為秉拂侍者。」可見持拂也是代表身分,亦為說法之象徵。

拂塵中有特殊意義的,為「由白犛牛或白馬尾製成」之「白拂」。白拂屬貴重之物,戒律是禁止持有的。但經典中屢有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之記載,如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於佛之右。此處的白拂另有立意,與佛經中的刀劍相同,是種佛法的譬喻。密教即以白拂作為去煩惱、除障難之表徵。

下段補充刀劍。
咱家沒拂子可以拍照上圖,諸位自行對照劇裡設計了。XD
1條評分樹苗+20
雲山雪影 樹苗 +20 辛苦的鵶,我都不忍心再給你羅列清單了! 2011-06-20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樓  發表于: 2011-06-20
附:殺人刀活人劍

此為禪林用語,以刀劍比喻師家指導學人之自由權巧運作之方法。《碧巖錄》:「殺人刀、活人劍,乃上古之風規,亦今時之樞要。若論殺也,不傷一毫;若論活也,喪身失命。」蓋於禪宗,師家接化學人時,用強奪、不許之方式,喻為殺人刀;給與、允容之方式,則喻為活人劍。不偏於任何一方,而能自由運用之方法,即稱為殺人刀活人劍。

佛像持物,劍是重要法器與象徵。一般大乘佛菩薩法相,不常見持劍,倒是天龍八部、明王等護法眾,經常佩有劍、戟。而在密教曼荼羅,佛菩薩亦有持劍法相。

劍在佛經中有兩種比喻,一是稱世間惡障如劍銳利,會傷害修行者德行。如《六度集經》:「色、聲、香、味、華服、邪念,為六劒截吾身,六箭射吾體。」(CBETA, T03, no. 152, p. 28, a16-17)二是譬喻清靜智慧,如可斷煩惱之利劍。持劍法相多取後者意,這類法器有專有名詞為「智劍(梵語khadga,音譯朅伽,又作金剛劍)」,《大寶積經》偈曰:「如來普觀察,為欲所結縛;佛能斷彼羂,由執智劍故」(CBETA, T11, no. 310, p. 395, a10-11),禪宗公案中亦有「夾山揮劍」、「巴陵吹毛劍」,皆是取刀劍斷煩惱之意。

又據《佛光大辭典》,密教智劍多用於諸尊之三昧耶形。劍有利劍、寶劍二種,尖端銳利者為利劍,而呈寶珠之圓形者為寶劍。胎藏界虛空藏院之虛空藏菩薩及遍知院大勇猛菩薩,均手持寶劍。利劍有降伏四魔之德,故亦稱降魔劍;金剛界之金剛利菩薩、胎藏界之文殊菩薩及不動明王等所持之劍,皆為降魔劍。

-------------------------------------

其實咱只是想說,佛教中的刀劍戟一類,都是法器不是武器……
[ 此帖被巫鴉子在2011-06-20 15:53重新編輯 ]
1條評分樹苗+20
雲山雪影 樹苗 +20 辛苦了。我只是看著前輩背著把劍的樣子,感覺很無趣! 2011-06-20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