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風格切換切換到寬版
  • 4576閱讀
  • 5回復

[修行心得][閱讀心得]提婆達多與惡人成佛說 [復制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離線巫鴉子
 

只看樓主 倒序閱讀 使用道具 主樓  發表于: 2011-05-07
關鍵詞︰ 佛教
此篇心得獻給歷來被書書KO的魔頭們。(喂)


各宗教佈道宣教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上反對勢力。早在佛陀開悟之前,印度已存在九十多種思想與思想家,因此世尊傳道時,經常遇上各方的挑戰與為難。這些「敵對者」或者來自教團外部,或者來自教團內部。其中前者一般泛稱「外道」,原本只用以表示「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的中性詞彙,至後世卻逐漸演變為「異見、邪說」等帶有侮蔑之意的貶稱。後者或稱為「無羞僧」、「無慚愧僧」,指得即是破戒毀戒甚至無惡不作,卻絲毫不以為恥的僧侶。

佛陀在世時,持反面形象者,於外道有假懷孕謗佛的旃沙,殺人嫁禍的外道梵志,或者擊殺目犍連的婆羅門徒之輩。在僧團內則有稱為「六群比丘」的阿說迦、弗那跋等人。但其中名聲最大、最廣為人知的佛陀敵對者,或許是同樣出身教團的比丘「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Devadatta)或作調達,為佛侍者阿難兄長,亦是佛陀的堂兄弟。在一般佛經敘述中,是犯下五逆罪、破壞僧團之惡比丘。關於調達之行徑,三部《阿含經》、《起世因本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不少經文中皆有記述,《雜阿含經》更記世尊教訓:「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眾惡行,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CBETA,T02,no.99,p.115,b19-22)明白以調達與其眾作為惡行代表,要求諸比丘明辨善惡。

但對此惡比丘的記載,佛典中另有不同描述。《增壹阿含經》中載,在提婆墮地獄道後,佛陀曾對弟子言其自阿鼻地獄出,於六十劫後當得作辟支佛。世尊解釋其開悟因緣:「彈指之頃善意,其福難喻,何況提婆達兜博古明今,多所誦習,總持諸法,所聞不忘。計彼提婆達兜昔所怨讎,起殺害心向於如來;復由曩昔緣報故,有喜悅心向於如來,由此因緣報故,六十劫中不墜墮三惡趣。復由提婆達兜最後命終之時,起和悅心,稱南無故,後作辟支佛,號名曰南無。」(CBETA,T02,no.125,p.804,c16-23)之後《正法華經》中除了交代世尊與調達的過去因果,佛陀更表示「今吾具足六度無極大慈大悲,成四等心、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種力、四無所畏、四事不護、十八不共,威神尊重度脫十方,皆由調達恩德之力」,因此明白授記提婆達多為天王如來。《正法華經》言:「調達却後無央數劫,當得作佛,號曰天王如來•……,世界名天衢。……其佛當壽二十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不散身骨合全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里,周八十里,普天下人悉往供養。」(CBETA, T09,no.263,p.105,b20-c6)所受福報之高,與墮地獄之說是名符其實的「天差地別」。

由於佛經中本就兼備近乎兩極的善惡形象,關於提婆達多之定位,歷來說法不少。若單就經中記敘而言,墮地獄說主要依據提婆生前所造之惡業,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皆是五逆中最重罪,亦是成為墮無間地獄之不救罪。相較之下,得道成佛改由發心處說,如臨終前的心念和悅、如前世助佛修持之功德,以宗教立場勸發善心,類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惡人也可能因為一念懺悔而覺悟。

就學術而言,由於《大唐西域記》曾記:「羯羅拏蘇伐剌那國,……別有三伽藍,不食乳酪,遵提婆達多遺訓也。」(CBETA,T51,no.2087,p.928,a17-23)因此有學者認為提婆達多與世尊的爭執,可能源於雙方對修行見解之不同,即中道與苦行間的衝突。觀提婆達多所立之五法,《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曰:「不飡於乳酪,魚肉及以鹽,長績在村中,是天授五法」(CBETA,T24,no.1450,p.149,b21-22),其實頗有當時印度苦行之風盛行的影響。對於教法見解的歧異,最終或者導致破僧。佛滅渡後的教團分裂,也是導因於各部對經律的詮釋差異。因此將提婆達多破僧作為教法分別,是可以參考的一種論點。

提婆達多自墮阿鼻地獄到成就天王如來,以學術而言或許是探討佛教思想的材料。於宗教性而言,似乎顯示了兩極報應的矛盾趣味性。相同的惡行惡業,卻會因為發心不同──沉浸於三毒的自甘墮落、或是以惡相示現教化的證法大願,而得到全然不同的果報。針對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個人並不以為此兩種解釋,是醜化污衊或者翻案平反,但作為歷史事實,卻給了後人許多解釋與思考的空間。


參考文獻
CBETA電子佛典:《雜阿含經》、《增壹阿含經》、《正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大唐西域記》
藍吉富:〈提婆達多〉
釋印順:〈論提婆達多之『破僧』〉
季羨林:〈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提婆達多問題〉
1條評分貢獻值+30
skygodvv 貢獻值 +30 - 2011-05-09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雲山雪影

只看該作者 1樓  發表于: 2011-05-08
我想起蓮華大師了
一念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
端在自心啊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2樓  發表于: 2011-05-09
回 1樓(雲山雪影) 的帖子
後期佛典開始強調發心,感應記中也有一些惡人因一念轉變而得到神力救助的故事。
是說也有人以為這類案例,對於始終認真修行認真為善的人不很公平就是。

不過我想就勸善,惡人成佛的說法還是有它的意義,
畢竟真心懺悔不容易,大難臨頭還堅持自己沒作錯事的也不在少數啊。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雲山雪影

只看該作者 3樓  發表于: 2011-05-09
回 2樓(巫鴉子) 的帖子
是啊,真心悔悟,直面擔當,多少人能做到了
我想起書書化身罪惡之身時了,他背負的負擔,也真不輕
好想念那時的書書
離線skygodvv

只看該作者 4樓 發表于: 2011-05-11
謝謝巫鴉的大禮XD∼眾魔王因為本文可以各自獲得嘉獎一次!!咳~~

在此先補上一點少少的小心得

關於提婆達多的事情,站在學術研究的觀點,從很多層面都頗有注目價值,例如經典的詮釋問題、經典的考證問題、或者像季羨林那樣以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立論兩者之間的衝突等等。不過季羨林那種以世俗的思考模式來闡釋佛家事情的作法,不管寫得有多麼合理,總有點站在廟堂之外看戲的味道XD但對於了解當時情況來說,也算是一種滿有意思的認識途徑就是~~

話說回來,站在佛不誑語的原則與經典無偽的假設前提來說,能夠像提婆達多這樣犯了五逆重罪,最後又能成佛的例子還是極其稀少的。這本來就屬不易,需要相當多的因緣具足,提婆達多本人就對佛理有深刻的了解,只是對世尊不爽(咳)過去世也修了不少,又曾墮地獄道體悟,最後他能成佛,再發心固然是一關鍵契機,但也不僅僅這麼簡單就是了。

而巫鴉後來提到的感應記中一些惡人因一念轉變而得到神力救助的故事,以我個人來看那的確是在勸善用的XD~何況修行本屬個人果報的事,認真修行為善的人自有他的功卅福德,也沒什麼公不公平XD就如巫鴉說的,真心懺悔相當不易啊。

最後,既然提到魔,我覺得幾種情況應該分開看之。一種是純魔,我把魔王子歸在這類(這種的應該就真的是沒救了XD);一種是修行過程起了邪見邪念,像本文中的提婆達多或霹靂裡的蘅佛子或瓔珞耶提;第三種是自我修悟的時候我執度不過而產生人格分裂,像一步蓮華。這是霹靂的說法,但通常這種狀況佛經裡應該會和第二種同樣視之,因為通不過魔考而自起心魔。

佛劍的修羅狀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為了與邪之子抗衡而自爆舍利,這也是霹霹的作法。實際上以我來看一個有高深修為的聖僧在爆舍利後反而功力大增,是非常弔詭不合理又諷刺的事(在這點上魔化書反而處理得不錯。入魔後佛元受損,武力修為下降,這才對得起他的沛然佛氣。因為他的武學是與他高深的佛學修為分不開的)。所以我反而比較贊成巫鴉在〈歸命〉中的作法,佛劍是先以修羅體修成佛體的。

最後一種,像書書這樣有著高深修為的得道聖僧還會入魔的情況——完全是狗屁!
[ 此帖被skygodvv在2011-05-11 10:52重新編輯 ]
1條評分樹苗+10
巫鴉子 樹苗 +10 謝謝大人詳細的感想mˇˇm 2011-05-30
長空不礙白雲飛。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5樓 發表于: 2011-05-30
回 4樓(skygodvv) 的帖子
我也要認真回復!

其實季羨林的說法,很明顯的表示了宗教者與學者觀點的差別,一般而言學者就是根據資料分析資料而已。而且季先生出身對岸學術界,基本上他們的立論有很固定的模式,不像臺灣可能學術與信仰合一。(這就是我不太敢推薦對岸佛學的原因)
不過只要有所根據、論述不太離譜,學術界通常喜歡翻案文章,因此就學術研究它可以是種論點,但就宗教而言其實不太說得通的。

佛家經典中,如果不算感應記,惡人成佛的案例應該也只有提婆達多而已。加上經文對他成佛另有一套理論依據,例如宿世因緣或者心念修行,因此我才願意將他當成一種示現。
至於感應記,那真的是勸善用的。不過我想問題在,一般感應記篇幅都不長,只會簡單帶過「惡人念佛懺悔了所以佛菩薩示現來救」,不會去刻畫惡人是真心懺悔或者嘴巴上說說。否則借用我家大人的說法,如果作惡事只要念聲佛號就可以消業障,那大家就一起去搶銀行再狂念阿彌佗佛就好,那麼認真工作修行幹嘛?

說到純魔,我一直覺得佛教對魔的定義很微妙。欲界他化自在天與色界大自在天,統治者都是魔王。如果說欲界未脫三毒,因此由魔王居最高階也罷,但色界基本上是只有法喜沒有塵欲的境界,最高位階依然是魔王就挺有趣的。《佛說超日明三昧經》既言「十善具足,尊敬三寶,孝事二親,謙順長老,乃得魔天」,在我感覺魔界反而比較像有道行但仍有矇蔽。

佛劍大師變修羅而功力大增,應該是很基本世間思維反映。一般人總以為平常規矩戒律很多,綁手綁腳、有十成功力也只能出三成。入魔後這些限制都沒了,才可以火力全開。大概以為法條是限制,不明白「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吧。只是對我而言,入魔一定是破格,所以大師由佛劍成修羅,簡單說就是毀道行降級,應該不是四根梵釘就能挽回的。

一步蓮華大師是因為劇情關係,不然我也不太能接受惡體分化,有點……可以說是推卸責任嗎?將自身惡念另成一體,不免有種「所以那些惡與我無關」的意味。佛經應該是會當作第二種處理,目前為止我倒是沒見過真的分出惡體的例子。

我有些感到,部分創作很喜歡讓高段修行者產生邪見或行為偏差,換個例子就像說孔子愛戀南子夫人,朱熹曾為野狐精心動,彷彿這樣就能證明這些「古聖先賢」是有「人性」的。大概多數人對情感的理解很固定,不是這樣的表現他們就感覺不到「心性」,我想魔書也是為滿足這部份的想法才出現的。中國思想史上也曾有過類似爭論,「聖人有情」亦或「聖人無情」。表相上是後者,內在卻是前者,這需要人認真去理解體會吧。
[ 此帖被巫鴉子在2011-05-30 18:31重新編輯 ]
1條評分貢獻值+50
skygodvv 貢獻值 +50 推「不明白『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所以有不少人覺得魔書編差,純粹只是因為他入魔後沒威到,不符眾望~ 2011-05-31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