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心得獻給歷來被書書KO的魔頭們。(喂)
各宗教佈道宣教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上反對勢力。早在佛陀開悟之前,印度已存在九十多種思想與思想家,因此世尊傳道時,經常遇上各方的挑戰與為難。這些「敵對者」或者來自教團外部,或者來自教團內部。其中前者一般泛稱「外道」,原本只用以表示「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的中性詞彙,至後世卻逐漸演變為「異見、邪說」等帶有侮蔑之意的貶稱。後者或稱為「無羞僧」、「無慚愧僧」,指得即是破戒毀戒甚至無惡不作,卻絲毫不以為恥的僧侶。
佛陀在世時,持反面形象者,於外道有假懷孕謗佛的旃沙,殺人嫁禍的外道梵志,或者擊殺目犍連的婆羅門徒之輩。在僧團內則有稱為「六群比丘」的阿說迦、弗那跋等人。但其中名聲最大、最廣為人知的佛陀敵對者,或許是同樣出身教團的比丘「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Devadatta)或作調達,為佛侍者阿難兄長,亦是佛陀的堂兄弟。在一般佛經敘述中,是犯下五逆罪、破壞僧團之惡比丘。關於調達之行徑,三部《阿含經》、《起世因本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不少經文中皆有記述,《雜阿含經》更記世尊教訓:「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眾惡行,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CBETA,T02,no.99,p.115,b19-22)明白以調達與其眾作為惡行代表,要求諸比丘明辨善惡。
但對此惡比丘的記載,佛典中另有不同描述。《增壹阿含經》中載,在提婆墮地獄道後,佛陀曾對弟子言其自阿鼻地獄出,於六十劫後當得作辟支佛。世尊解釋其開悟因緣:「彈指之頃善意,其福難喻,何況提婆達兜博古明今,多所誦習,總持諸法,所聞不忘。計彼提婆達兜昔所怨讎,起殺害心向於如來;復由曩昔緣報故,有喜悅心向於如來,由此因緣報故,六十劫中不墜墮三惡趣。復由提婆達兜最後命終之時,起和悅心,稱南無故,後作辟支佛,號名曰南無。」(CBETA,T02,no.125,p.804,c16-23)之後《正法華經》中除了交代世尊與調達的過去因果,佛陀更表示「今吾具足六度無極大慈大悲,成四等心、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種力、四無所畏、四事不護、十八不共,威神尊重度脫十方,皆由調達恩德之力」,因此明白授記提婆達多為天王如來。《正法華經》言:「調達却後無央數劫,當得作佛,號曰天王如來•……,世界名天衢。……其佛當壽二十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不散身骨合全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里,周八十里,普天下人悉往供養。」(CBETA, T09,no.263,p.105,b20-c6)所受福報之高,與墮地獄之說是名符其實的「天差地別」。
由於佛經中本就兼備近乎兩極的善惡形象,關於提婆達多之定位,歷來說法不少。若單就經中記敘而言,墮地獄說主要依據提婆生前所造之惡業,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皆是五逆中最重罪,亦是成為墮無間地獄之不救罪。相較之下,得道成佛改由發心處說,如臨終前的心念和悅、如前世助佛修持之功德,以宗教立場勸發善心,類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惡人也可能因為一念懺悔而覺悟。
就學術而言,由於《大唐西域記》曾記:「羯羅拏蘇伐剌那國,……別有三伽藍,不食乳酪,遵提婆達多遺訓也。」(CBETA,T51,no.2087,p.928,a17-23)因此有學者認為提婆達多與世尊的爭執,可能源於雙方對修行見解之不同,即中道與苦行間的衝突。觀提婆達多所立之五法,《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曰:「不飡於乳酪,魚肉及以鹽,長績在村中,是天授五法」(CBETA,T24,no.1450,p.149,b21-22),其實頗有當時印度苦行之風盛行的影響。對於教法見解的歧異,最終或者導致破僧。佛滅渡後的教團分裂,也是導因於各部對經律的詮釋差異。因此將提婆達多破僧作為教法分別,是可以參考的一種論點。
提婆達多自墮阿鼻地獄到成就天王如來,以學術而言或許是探討佛教思想的材料。於宗教性而言,似乎顯示了兩極報應的矛盾趣味性。相同的惡行惡業,卻會因為發心不同──沉浸於三毒的自甘墮落、或是以惡相示現教化的證法大願,而得到全然不同的果報。針對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個人並不以為此兩種解釋,是醜化污衊或者翻案平反,但作為歷史事實,卻給了後人許多解釋與思考的空間。
參考文獻
CBETA電子佛典:《雜阿含經》、《增壹阿含經》、《正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大唐西域記》
藍吉富:〈提婆達多〉
釋印順:〈論提婆達多之『破僧』〉
季羨林:〈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提婆達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