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風格切換切換到寬版
  • 6385閱讀
  • 23回復

[佛學/佛教知識]《雜譬喻經》節錄 [復制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0樓 發表于: 2013-06-22
回 skygodvv 的帖子
skygodvv:讀到這則故事想到現在出賣色相的書書
就好感慨呀 (2013-06-22 02:12) 

世人多愛外貌好啊……順道抱怨下官劇的角色定像也只有偶型有進步……
不過我想對稍有人生經驗的人來說,偶也好人也好,
真正令人感懷的「美」都不在於表面色相而已。

說起來這類故事在基督教也有,情節都是女性為了斷絕男人妄想自毀形體,
相反的情況,我現在只想得到摩登伽女。不過使姑娘息心的不是事主阿難,而是佛陀的教化。
說女性愛美好打扮,一旦有所信仰,往往比男性更虔誠堅決呢……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1樓 發表于: 2013-06-22
《舊雜譬喻經》節錄
(二三)
昔有鸚鵡,飛集他山中,山中百鳥畜獸,轉相重愛不相殘害。鸚鵡自念:「雖爾,不可久也,當歸耳。」便去。却後數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鸚鵡遙見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飛上空中,以衣毛間水灑之,欲滅大火。如是往來。往來天神言:「咄鸚鵡!汝何以癡?千里之火寧為汝兩翅水滅乎?」鸚鵡曰:「我由知而不滅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鳥畜獸皆仁善,悉為兄弟,我不忍見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則雨滅火也。

-------------
鸚鵡喻,也是佛本生故事之一。
個人雖微,願力無限。
1條評分貢獻值+60
skygodvv 貢獻值 +60 - 2013-06-23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2樓 發表于: 2013-06-26
《舊雜譬喻經》節錄
(八)
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生舍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越,便走自持飯與歡喜。如是後,便追沙門去,作比丘尼,精進得應真道也。

---------
眾生皆可成佛,最近是動物特集嗎?^m^
1條評分貢獻值+60
skygodvv 貢獻值 +60 - 2013-06-27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skygodvv

只看該作者 13樓 發表于: 2013-06-27
回 巫鴉子 的帖子
巫鴉子:(八)
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生舍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越,便走自持飯與歡喜。如是後,便追沙門去,作比丘尼,精進得應真道也。
---------
眾生皆可成佛,最近是動物特集嗎?^m^ (2013-06-26 16:19) 

這些動物比現在x靂裡任何一個人都要來得高尚
長空不礙白雲飛。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4樓 發表于: 2013-06-27
回 skygodvv 的帖子
skygodvv:這些動物比現在x靂裡任何一個人都要來得高尚 (2013-06-27 01:03) 

也對……這姑娘追著沙門跑,可是爲了當比丘尼的。
佛經裡經常使用動物譬喻,我目前是把這當主題。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5樓 發表于: 2013-06-27
《雜譬喻經》節錄
(三七)
昔阿那律已得羅漢,眾比丘中顏容端正,有似女人。時獨行草中,有輕薄年少,見之謂是女人,邪性泆動,欲干犯之。知是男子,自視其形,變成女人。慚愧欝毒,自放深山,遂不敢歸,經踰數年。

其家妻子生不知處,謂已死亡,悲號無寧。阿那律行分衛,往至其家,婦人涕泣自說其夫不歸,乞匃福力,使得生活。阿那律默然不應,心有哀念,乃至山中,求與相見。此人便悔過,自責其身,還成男子,遂得還歸,家室相見。

凡得道人不可以惡向之,反受其殃也。

-------------
好值得警惕反省的一篇啊…………
1條評分貢獻值+60
skygodvv 貢獻值 +60 滿有趣的XDDDD 2013-06-30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6樓 發表于: 2013-06-29
《雜譬喻經(T04.N0207)》節錄
(一)
昔雀離寺,有一長老比丘,得羅漢道。將一沙彌時,復來下入城遊觀,衣鉢大重,令沙彌擔隨從其後。沙彌道中便作是念:「人生世間,無不受苦,欲免此苦,當與何等道?」作是思惟:「佛常讚歎,菩薩為勝,我今當發菩薩心。」適作是念,其師即以知他心通照其所念,語沙彌言:「持衣鉢來。」沙彌持衣鉢授與其師,師語沙彌:「汝在前行。」沙彌適在前行,復作是念:「菩薩之道,甚大勤苦,求頭與頭,求眼與眼,此事極難,非我所辦,不如早取羅漢,疾得離苦。」師復知其所念,語沙彌言:「汝擔衣鉢,還從我後。」如是三反,沙彌怪愕不知何意。前至所止處,叉手白師請問其意。其師答曰:「汝於菩薩道三進故,我亦三反,推汝在前;汝心三退,故推汝在後。所以爾者,發菩薩心,其功德勝滿三千世界成就羅漢故也。」


---------
之前寫論文時也有稍論道,為何單是發菩提心,其力便勝過諸多有修行者?畢竟意念只是意念。
不過,這則譬喻說明,就因為念只是念,稍縱即逝、倏忽而變,如同懺悔,真正發自內心者寥寥可數。
所謂發心,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有所感懷領悟後下的決定。
若以此來看,若每日的修行只為完成功課甚至應付,較發菩提心的境界,便稍差一段了。
1條評分貢獻值+100
skygodvv 貢獻值 +100 - 2013-06-30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7樓 發表于: 2013-07-01
《眾經撰雜譬喻(T04N0208)》節錄
(一)
智者思惟財物不可久保,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識火勢,火未至時,急出財物,舍雖燒盡,財寶全在,更修屋宅,廣開利業。智人植福勤修布施,亦復如是。知身危脆,財物無常,遇值福田,及時布施,亦如彼人火中出物,後世受樂;亦如彼人更修宅業,福利自慰。愚惑之人,但知惜念,怱怱營救,狂惑失智,不量火勢猛風絕燄,土石俱燋,須臾之頃,蕩然滅盡。屋既不救,財物喪失,飢寒凍餓,憂苦畢世。慳惜之人,亦復如是。不知身命無常,須臾叵保,而便聚斂,守護愛惜。死來無期,忽然殞逝,形如土木,財物俱棄,亦如愚人,憂苦失計。明慧之人乃能覺悟,知身如幻,財不可保,萬物無常,惟福可恃,將人出苦,可得成道。

---------
火災逃生須知,有智慧的人便明白,什麼是丟不開,什麼是帶不走的。
就如佛家常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龍舒增廣淨土文》,CBETA, T47, no. 1970, p. 259, c9-10)
1條評分貢獻值+60
skygodvv 貢獻值 +60 - 2013-07-02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8樓 發表于: 2013-07-11
《百喻經(T04N0209)》節錄
(一九)乘船失釪喻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墮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捨之而去,後當取之。」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釪。諸人問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覓取。」問言:「於何處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復問言:「失經幾時?」言:「失來二月。」問言:「失來二月,云何此覓?」答言:「我失釪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又復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橫計苦困,以求解脫。猶如愚人,失釪於彼而於此覓。


---------
佛經版「刻舟求劍」,尚未研究兩個故事之間關聯。
《百喻經》應該是佛教譬喻文學中最家喻戶曉的作品了,
故事性頗高,寓意很挺明顯,裡頭的「愚人」皆愚昧得經典吶。
1條評分貢獻值+80
skygodvv 貢獻值 +80 - 2013-07-15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9樓 發表于: 2013-07-15
《法句譬喻經》(T04N0211)節錄
《法句譬喻經.無常品第一》

(五)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城內有婬女人,名曰蓮華,姿容端正,國中無雙,大臣子弟,莫不尋敬。

爾時蓮華善心自生,欲棄世事,作比丘尼,即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蓮華飲水澡手,自見面像:容色紅輝,頭髮紺青,形貌方正,挺特無比。心自悔曰:「人生於世,形體如此,云何自棄行作沙門?且當順時,快我私情。」念已便還。

佛知蓮華應當化度,化作一婦人,端正絕世,復勝蓮華數千萬倍,尋路逆來。蓮華見之,心甚愛敬,即問化人:「從何所來?夫主兒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許?云何獨行而無將從?」
化人答言:「從城中來,欲還歸家,雖不相識,寧可共還,到泉水上坐息共語不?」
蓮華言:「善。」
二人相將還到水上,陳意委曲。化人睡來枕蓮華膝眠。須臾之頃,忽然命絕,膖脹臭爛,腹潰蟲出,齒落髮墮,肢體解散。
蓮華見之,心大驚怖。「云何好人忽便無常?此人尚爾,我豈久存?故當詣佛,精進學道。」

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作禮已訖,具以所見向佛說之。佛告蓮華:「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謂為四?一者少壯會當歸老,二者強健會當歸死,三者六親聚歡娛樂會當別離,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命終其然。是身何用?洹漏臭處,為病所困,有老死患。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見聞變,壽命無常。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蓮華聞法,欣然解釋,觀身如化,命不久停,唯有道德,泥洹永安,即前白佛,願為比丘尼。佛言:「善哉!」頭髮自墮,即成比丘尼,思惟止觀,即得羅漢。諸在坐者,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
早期經典以不淨觀度化眾生的例子非常多,就經文敘述此法成效非凡。
不過這些例子也深刻反映「佛渡有緣人」,若沒有宿世修行基礎,
一般人看到這震撼教育的瞬間,應該不是如蓮華大徹大悟,而是尖叫昏倒才對。╮(v卅v)╭
就這影響而言實在是挺想讓某些重色相的人讀讀不淨觀吶,瞬間明白世間一切美好不過鏡花水月。
  
[ 此帖被巫鴉子在2013-07-16 15:33重新編輯 ]
1條評分貢獻值+100
skygodvv 貢獻值 +100 - 2013-07-28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