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風格切換切換到寬版
  • 5516閱讀
  • 18回復

[修行心得]【雜感】悟釋記 [復制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0樓 發表于: 2013-08-15
回 skygodvv 的帖子
skygodvv:謝謝鵶鵶對曼殊和尚在佛教貢獻上的補充
果然是佛印東坡啊[表情]
能與益友交換心得的感覺真好∼
....... (2013-08-15 00:53)

看隊長的見解我也收穫很多哦∼
再說能談這些我很開心,現在師弟閉關寫論文,
三次元已經沒人陪我談這些了。;><;

我較特別的是,第一本看的曼殊傳記,是陳星所著《蘇曼殊新傳》;
他也是後來佛光出版的「高僧小說全集」中,曼殊與弘一大師傳的作者。
這是感慨「歷來的曼殊研究,竟沒有針對其佛教生涯的著作」而寫成的作品,
因此它非常集中的描述「僧人的曼殊」。
雖然其中有些描寫我以為過於美化,但它確實寫出了浪漫的另一面。

隊長說的沒錯,曼殊的立場較像是「學佛的文人」,
這點歷來研究有相同的評論,由釋入儒。
他有心向佛,但詩人性格要磨練到收放自如,需要更多功夫。
其實他的早逝或多或少反應了那欠缺的臨門一腳吧。
我以為曼殊是特例,不是模範;他或許是名僧,但不一定是高僧。
不過對那些淨針對他的特異誇大解釋而選擇性忽略其佛學成就者,同樣敬謝不敏。
評論人要公平啊,缺點優點都要談啊。

弘一大師的傳記或研究很多,我一直覺得自己看得不夠。><
曾經最好奇的是,大師為何選擇出家?
弘一大師本人似乎沒刻意說過,弟子豐子愷回答:「人生階段/境界到了。」


p.s:
若諸位想對歷代著名僧侶有基本認識,可以讀讀佛光文化出版的「中國佛教高僧小說全集」。
白話作品,簡單好懂。不過因為是小說,難免增潤或想像之處(不是所有僧侶都有完整史料可依循的),這點必須自我提醒。:)
2條評分貢獻值+100樹苗+70
skygodvv 貢獻值 +100 - 2013-08-16
skygodvv 樹苗 +70 - 2013-08-16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skygodvv

只看該作者 11樓 發表于: 2013-08-16
回 巫鴉子 的帖子
巫鴉子:看隊長的見解我也收穫很多哦∼
再說能談這些我很開心,現在師弟閉關寫論文,
三次元已經沒人陪我談這些了。;><;
....... (2013-08-15 16:18) 

我喜歡豐子愷的註腳
對於弘一法師這樣的僧人來說,水到渠成的況味最適合他了,哈∼

和尚的風花雪月向來是一般大眾津津樂道的注目焦點(望向頭像)
佛家的禁欲更是某些人士特愛挑戰衝破的目標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許多人對僧人熱衷留意的是其"人性面"
對出家人講人性不講佛性,這是確實的顛倒妄想啊

其實佛教戒律有其發展歷程,並非僅是死板板的條文規矩
或許在一般人而言,這些戒律是限制人性的枷鎖
然而實際上卻是喚回佛性、達到自在無礙的修習踏階啊

是說我居然現在才看到鵶鵶的頭像名片是曼殊的臨終遺言∼
長空不礙白雲飛。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2樓 發表于: 2013-08-16
回 skygodvv 的帖子
skygodvv:我喜歡豐子愷的註腳
對於弘一法師這樣的僧人來說,水到渠成的況味最適合他了,哈∼
和尚的風花雪月向來是一般大眾津津樂道的注目焦點(望向頭像)
....... (2013-08-16 01:12) 

我預備晚點將豐子愷的原話打上來,不愧是弘一大師最欣賞的弟子,確實很理解老師。

陳星在《弘一大師新傳》裡列出了世人對大師出家原因的揣測,
除了「家庭影響說」,其它如「破產說」、「幻滅說」、「遁世說」、「失戀說」都讓我覺得……
為什你們都認定出家眾一定是生活破滅才躲進寺院?似乎選擇剃度就意味放棄人生、逃避現實。
就我自己讀僧傳與訪談,失意離俗者固然有,但為修道求法而出家的比例其實很高啊。

想想,這或許就是隊長說的「人性」問題吧,
若以荀子「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的標準,
出了家就必須戒美食、斷情欲、放棄享樂,正常人誰自找罪受?
言之有理,不過這樣一來,就是將人性單純的定義在生物本能了。

我想讀過經典的人都知道,除了八敬法,佛陀制定戒律都是在發生狀況後,
所以這些戒律都是針對修行可能會出的問題制定的。
受戒是過程,告訴修行者是非對錯,若有一日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那些戒條就不再是限制了。

啊啊因為那是我私心挺喜歡的一句話……
默默說,自從少年時代讀了一本《臨終的智慧》,
我就挺留意那些賢者或修行人,如何總結自己一生。
手邊傳記記述弘一大師最後的墨寶——「悲欣交集」。
[ 此帖被巫鴉子在2013-08-16 16:41重新編輯 ]
1條評分樹苗+60
skygodvv 樹苗 +60 出家原因那段,讓我想起書書與半尺劍討論"心碎的人可以遁入空門,青燈木魚否"的場景了(哭奔) 2013-08-17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3樓 發表于: 2013-08-16
補充「三層樓說」
(豐子愷的「三層樓說」,也可叫作「人格圓滿說」較符合李叔同的實際)
1984年11月28日,豐子愷為廈門佛學會作了一次演講,題目是《我與弘一法師》。在演講中,豐子愷:「我認為他的出家是當然!」為何這樣說?豐子愷接著發表了他的見解: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得很好,錦衣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或其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這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

豐子愷認為:「我們的弘一大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故我對於弘一大師的由藝術昇華到宗教,一向認為當然,毫不足怪。」

引文出處:陳星《弘一大師新傳》(臺北:新潮社,1996),頁136-138。
2條評分貢獻值+50樹苗+50
skygodvv 貢獻值 +50 - 2013-08-17
skygodvv 樹苗 +50 - 2013-08-17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skygodvv

只看該作者 14樓 發表于: 2013-08-17
出家原因那段,讓我想起書書與半尺劍討論"心碎的人可以遁入空門,青燈木魚否"的場景了(哭奔)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5樓 發表于: 2013-08-17
回 skygodvv 的帖子
skygodvv:出家原因那段,讓我想起書書與半尺劍討論"心碎的人可以遁入空門,青燈木魚否"的場景了(哭奔) (2013-08-17 01:13) 

先默默嘮叨下以前的臺詞真有水平。

也曾有人和我提過,歷來解釋出家理由,多為「看破紅塵」。
我倒以為:對修行人而言,看破容易,看透不易;
看破是心如死灰、但求安慰,看透是心思清明、昇華境界。
1條評分樹苗+80
skygodvv 樹苗 +80 - 2013-08-18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6樓 發表于: 2014-03-29
借隊長的帖子做段筆記……> <

-------------
她(慧潤法師)曾告訴我年輕時追隨導師,在台北與一群女眾共住,後來又到妙雲蘭若為導師護關,生活中的種種境遇。我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回她向導師說:「師父好慈悲,就像父親一樣。」導師立刻正色說:「師父就是師父,與父親不一樣。」
就只是這句話,已足以讓我體認到導師對待女眾弟子的心腸!他對女眾雖然慈悲護念,卻不流於半點私情。道情當然不比俗情濃郁,但這樣下來,不但保持了師徒之間的純淨道情,也保持了弟子們長長久久的道心。
(釋昭慧〈三年新竹山居歲月--我在福嚴教學時代的所遇、所學、所思

-------------
這段話最初我是在《印順導師傳》讀到的,
不經意又在網路上檢索到這篇文章,還多了其它之前沒看過的部分。:)
道情、俗情,身份立場不同,自有差別,
但道情不能流於俗情,一有偏頗就失去了修行清淨。
1條評分貢獻值+50
skygodvv 貢獻值 +50 - 2014-04-04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
離線skygodvv

只看該作者 17樓 發表于: 2014-04-04
回 巫鴉子 的帖子
巫鴉子:借隊長的帖子做段筆記……> <
-------------
她(慧潤法師)曾告訴我年輕時追隨導師,在台北與一群女眾共住,後來又到妙雲蘭若為導師護關,生活中的種種境遇。我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回她向導師說:「師父好慈悲,就像父親一樣。」導師立刻正色說:「師父就是師父, .. (2014-03-29 17:36) 

現在才看到,謝謝鵶鵶分享。
佛等視眾生如羅睺羅,是立基於大慈大悲的心境體證
不同於一般的親族人倫
導師用簡短一句話就點破昭慧法師的迷思,
而昭慧法師也立即明瞭此話的意涵,
真的很令人嚮往呢^^
長空不礙白雲飛。

離線巫鴉子

只看該作者 18樓 發表于: 2014-04-05
回 skygodvv 的帖子
skygodvv:現在才看到,謝謝鵶鵶分享。
佛等視眾生如羅睺羅,是立基於大慈大悲的心境體證
不同於一般的親族人倫
導師用簡短一句話就點破昭慧法師的迷思,
....... (2014-04-04 23:14)

謝謝隊長借我作筆記。><

大概比較深入閱讀佛學後,我就蠻好奇佛家如何看待「人情」,
在懵懂時候,我相信修行者亦有情,只不過他們所理解著重的,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情。
因此看到這段話,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修行非無情,只不過他們秉持的,是道情。
能由一句話體會很令人羨慕的,表示師徒也是知音啊。
Menschen nicht durch Grenzen getrennt, sondern nur durch eine andere Art des Sehens.
把我們和大部分人區隔開來的不是一道界線,而是另一種觀點。
(Hermann Hesse《Demian》)